首页 资讯 正文

从煤山到竹海:四川宜宾仙峰苗族乡的“绿色转型”

体育正文 124 0

从煤山到竹海:四川宜宾仙峰苗族乡的“绿色转型”

从煤山到竹海:四川宜宾仙峰苗族乡的“绿色转型”

四川宜宾兴文县仙峰苗族乡,连绵的山峦间(jiān)翠竹如海。清晨,村民陈文富带着工具走进竹林深处。他仔细观察每一棵竹子(zhúzi)(zhúzi)(zhúzi)的状态,用锋利的砍刀将老弱病残的竹子逐一清理,只留下茁壮的竹子。与竹子打了多年交道的陈文富知道,合理的密度能让竹林更好地生长。 仙峰苗族乡(xiāng)是中国林学会认定的“中国方竹(fāngzhú)之乡”。近年来,四川瞄准民族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方向,探索建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民族村寨产业振兴发展,带动农牧民(nóngmùmín)增收致富。在仙峰苗族乡,竹林成为(chéngwéi)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多年(nián)前,仙峰苗族乡以煤硫矿山经济为主,土地石漠化严重(yánzhòng)。陈文富回忆,2010年前后,当地意识(yìshí)到“黑色”经济不可持续,开始向“绿色”转型。当时,仙峰山顶有2万多亩野生(yěshēng)原生方竹林,但无人管护,产量很低。 当地发现方竹的经济潜力后,开始鼓励民众(mínzhòng)移栽野生方竹,同时,通过造竹为主推动生态建设,重点在石漠化地区、工矿废弃地、荒山等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zàolín),先后实施现代林业重点县项目(xiàngmù)、万亩林亿元钱项目、方竹高产示范片项目、现代农业园区(yuánqū)等项目。经过(jīngguò)十余年的发展,仙峰苗族乡方竹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余亩,年产(niánchǎn)笋约8300吨,产值6600万元,实现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带动全乡人均(rénjūn)增收3200余元。 为提高竹子的(de)(de)种植效率,仙峰苗族乡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和(hé)科研机构(kēyánjīgòu)开展了深度合作。2021年,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在仙峰苗族乡建立工作站,将一系列先进的竹林养护技术引入当地,包括竹林土壤增氧、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专用控释肥研制及结构调整等。这些技术的应用(yìngyòng)显著提升了方竹林的产量和质量,种植密度从每亩2万株(wànzhū)优化至3600株左右(zuǒyòu),竹笋亩产量从150斤提升至500斤,甚至有部分区域突破1000斤。 方(fāng)竹具有显著的(de)(de)经济价值,目前仙峰苗族乡近95%的家庭从事与方竹相关的产业。方竹笋口感鲜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市场需求旺盛。在仙峰苗族乡,方竹笋的采摘量(liàng)和产值逐年增长。每年秋季(qiūjì)采笋时节,生活在周边地区的彝族同胞也会成群结队来到仙峰苗族乡参与竹笋采挖,“他们的到来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还增进了各(g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仙峰苗族乡副乡长冯毅表示。 围绕竹笋,当地形成了完善的(de)产(chǎn)业链条。新鲜(xīnxiān)采摘的竹笋经过分级筛选、保鲜处理、冷链物流等环节,迅速运往远方。“凌晨采挖,通过空运,新鲜的竹笋当天(dàngtiān)就能(néng)出现在沿海地区的超市货架上。”冯毅说,这些产自四川深山的竹笋不仅在江浙沪一带受到青睐,而且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 在方竹(fāngzhú)产业不断(bùduàn)壮大的(de)同时,仙峰苗族乡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方竹加工厂项目建设(jiànshè)应运而生。该项目争取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250万元,并撬动了近千万元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加工厂的建成,为附近50余名民众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厂房租赁,该项目每年能够为村资(cūnzī)公司增加约17万元的收益。 陶芬是加工厂的(de)一名工人。随着乡里方竹产业的发展,陶芬的月收入从两三千元增长到四五千元。“在(zài)农村挣到这个工资,我很满足。”陶芬说,家里还有四五十亩竹林,每年丰收的竹笋(zhúsǔn)可直接售给加工厂,再加上打工的收入,现在的日子越过(yuèguò)越红火。 租赁加工厂的(de)四川云岭山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佳丽表示,公司已与许多大型商超的上游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竹笋(zhúsǔn)不愁销路,“但公司目前的产品还处于粗加工阶段。”她计划未来在场地、人员、技术(jìshù)和设备等(děng)方面进行升级,提高竹笋深加工能力,从而(cóngér)进一步提高加工厂效益,保障村民收入。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jìzhězhàn) 赵俊峰 彭超)
从煤山到竹海:四川宜宾仙峰苗族乡的“绿色转型”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